(1)學校特色說明
1.新穎且具宗教研修特色的私立綜合大學
本校創立於1978年,歷經五階段艱辛發展,直至2007年(歷經29年)終於獲得教育部核准,成為臺灣高等教育體系(大專院校)中的「單一宗教研修學院」;2014年,籌備長達16年的「法鼓人文社會學院」也正式獲准立案招生。鑑於當前國內高等教育兩大困境:(1)少子化社會趨勢,學生來源逐年減少;(2)大學數量飽和,辦學資源競爭日益激烈。因應此「生源減少」、「資源競爭」的情勢,將「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及「法鼓佛教學院」兩校合併,以達到「集中資源」且「發展特色」的效益。因此,校院體質主要內涵包括「宗教研修」與「人文社會學門」之跨領域整合特色,為目前國內210 所(50所公立與160所私立)大專校院中相當年輕、新穎與極具特色的私立綜合大學。
2.小而美,以「博雅教育」為辦學方針
經兩校合併後,為跳脫一般「人文社會學院」必須發展為5000人以上規模才能維持與發展的困境,也為完成創辦人聖嚴法師的創校期許:「是一處善良動能的發源地,可為我們的社會培育出更多淨化人心的發酵種籽」且具備「小而美」特色,本校將參考北美高等教育之「文理學院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或稱博雅教育)的辦學方針,故以「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 DILA)作為中英文校名:規劃教職員生總額之最大規模為壹千人以內,生師比為5:1以下,可以實施「全住宿、小班制」,猶如「大家庭」氛圍典雅優靜之友善校園,藉以培育跨領域學科素養、關懷生命、奉獻社會的各級領導人才,校院具備小而美、精緻化及專業人才特色。
3.研究與實踐並重之應用型大學
文理學院(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主要有別於一般大學中「學士班」為主的 Liberal Arts College,而是以「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為主的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博雅教育)。立基於佛教學系與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建構佛法與世學兼備,多元跨領域學科素養的教學環境。除(1)研究型:學術研究與知識專業之學識基底培育之外,另以(2)應用型:學系之專題研修、學程之創新教學規劃,力求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觀為先導,培養具備「悲智和敬」態度,以及因應全球化地球村公民之素養與能力的各級領導人才。
4. 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
波型圓周式課程結構本校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教學特色結合佛教學系與人文社會學群的資源,共構各類型整合型計畫的教學、研究平台,以內外交融、波形圓周式的開展步驟,探索攸關人類未來發展之「心智、生命、社區、社會、環境」之理想共存、共生模式,並實踐之。尤其在認知佛教禪修於促進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社區發展、社會建設、環境保護之可能性,並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課程與學習資源。
(2)學校未來發展願景或短中長程發展需求
1.「善良動能、公益導向、社會貢獻」之校院發展方向
大學教育之目的,不再只是以「追求真理」(Pursuit for truth)之「學術卓越」為唯一職志。近年來由於高等教育的對象已走向「普及化」,功能上亦強調「社會貢獻」。因此,人才培育或人的品質提升,其內涵及方式宜有所更張。本學群設立即以「善良動能、公益導向、社會貢獻」之「學用合一」為重點,基本上即回應此一高教的轉型與發展趨勢。因此由「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脈絡發展,四者不僅是知識層級的邏輯結構(生命-社區-社企-環境),也是「生命」→「生活」→「生產」→「生態」的「四生」人文社會價值的展現。這正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期許的「人間淨土」-「善良動能」的發源地。
2.「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的跨領域課程發展
本校系所課程結構以「心靈環保」為基底,層層外推之波形圓周式規劃,反映當前社會需求與學術發展趨勢。聖嚴法師所提示之「心靈環保」中指出「人的正確價值觀念」:即「人生的責任是盡職盡份,人的功能是從奉獻中成長,人的意義是隨時消融自我而經常喜悅自在,人的生命是融入於無限的時空而又超越于無限的時空。」要之,心靈環保強調「消融自我中心的執著」,超越「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對立」,為一種服務社會、利益眾生的思想態度及處世要務。而更以跨領域的課程設計對於學生專業能力之養成與教學規劃上,採取具有彈性整合優勢的學位設計,迥異於其他大學之科系設計。不僅師資背景多元,以期提供多樣的課程選擇,課程設計亦積極落實跨領域整合,佛教學系與人社學群之各學位學程皆有相當比例之課程整合。
3.開拓「博學雅健、境教化育」的潛在教育功能
本校以「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為辦學方針,強調「博學多聞」、「雅健生活」。如同博雅教育提倡,大學不只是具有不同科目教學的師生的排列組合,而是一個教育環境的形塑,由環境營造出一種思想共同交流的氛圍或條件,學生於其間慢慢地形塑出自己一生受益的「心智習慣」,它是一種「潛在教育」的力量。本校循「物小為美」(small is beautiful)的原則來發展,提供「全住宿、小班制」之書苑生活環境,為師生間的溝通互動備置空間條件。其次,本校建築係由國內名建築師姚仁喜設計並得建築獎項佳作殊榮之作品。設計理念講究自然環保,為涵構式建築,讓原本位處金山山麓間的校園,更呈現一種典雅悠然的氛圍,使學生能在山光雲影下體會大自然之奧藏與純淨的心靈感受。
4.轉「識」成「智」的「心」科學研發
「知識不是通往真理之路的唯一通行證」(R.Rorty),更何況知識的恆定性乃「無常」,知識若無法不斷批判與反思,很可能成為一種「意識型態」,它是片面而危險的。因此,如何化「危」為「安」,佛學乃提供了一種「變」與「常」的「智慧」,是一種直指「心」的省思與探索。近年來「腦」科學的研究,已逐漸證實「心」科學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它不再是「物」知識系統的獨霸,而是指向「心」的可能關係,它打破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藩籬,而是一種圓融「智慧」的存在。本校在佛教研究的基礎上,不僅擴展了「四生」知識的系統,更建構了「心」科學研究的平台。本校在跨領域的合作與佛學智慧的滋潤,當可開闢出「心」科學發展的無限可能,這在學術的研究上肯定可為人類未來的發展,做出更積極且重大的頁獻。
5.構建「共生智慧」(symbiosophy)的生活圈
從「公益性」或「公共性」的立場出發,本校秉持高等教育係一種面向社會的公共服務之認知,強調其促進整體社會進步之使命。基於「未來社會等待之人才」之培育須具備應對「變」的能力與掌握「常」的思想底藴,前者可透過實作與實習課程,於處理實際遭遇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溝通」能力,強化解決問題的應變力,以應變化不居的時代環境;後者則有賴理論與實踐並重的課程規劃,讓學生認識到「共生智慧」的價值與意義。復就日益邊緣化的人文社科發展困境而言,朝「帶有實踐關懷的知識探究」與「跨領域」此二方向邁進,應能使社會大眾感受到人社知識與彼等生活密切相關的不可或缺性,重獲公共支持而得以正常發展的人文社會科學系所方能有效擔負為社會培育人才的重責大任。爰此,本校強調大學能與地方發展相結合,積極對地方(區)作出貢獻,與「地方共存共榮」,是一種向「地方學習」的態度,此由「在地性」所發展出的「共生智慧」係以生態永續發展為基調,在地切入,爾後再逐漸擴大社區→社會→環境。
6.重大資產支出
建構電子資源探索系統(111年)
校園監視系統的汰換與提升(111-112年)
太陽能與校園公共戶外空間照明(111-112年)
防火牆網路設備(112年)
圖書館資源探索系統(五年期)(112年)
(3)學校SWOT分析
內部條件 | 優勢 | 1.國立大學標準收費(出家眾學雜費等全額補助、在家眾佛教學系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補助學費、學程碩士比照公立大學收費)。 2.提供所有學生住宿床位(皆2人1間)以及提供免費三餐膳食。 3.佛教學系有完整的學、碩、博學制,以及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環境發展學程之佛法與世學兼備的多元教學環境。 4.佛學數位人文成果獲世界各地研究機構人員肯定。 |
---|---|---|
劣勢 | 1.學校位於北海岸偏遠地區,招生、師資、行政人員等延攬不易。 2.大眾交通運輸不足。 3.學系選擇性較少。 |
外部環境 | 機會 | 1.社會關懷與心靈成長之需求。 2.AI人工智慧發展。 3.線上及數位化潮流。 |
---|---|---|
威脅 | 1.募款不易。 2.少子化之趨勢。 3.新冠病毒傳染。 4.私校競爭激烈。 |
本校位處於北海岸金山地區,地處偏遠,距離台北市、基隆市區尚有一段距離,在招生上有著地理位置的劣勢。同時,在面臨私校競爭及其他宗教科系、研究所的設立,招生更加不易。然而本校學雜費收費比照國立大學標準,其中佛教學系出家眾學雜費等全額補助,碩士學程的出家眾及佛教學系在家眾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補助學費,學程碩士一般生財比照公立大學收費。藉此以吸引更多的學子就讀。
其次在交通上,因地處偏遠,交通上自然未如一般大都市來的便捷。然而本校提供教職員生上下學免費交通車,並且以2人一間的住宿空間提供所有的學生住校,凡申請皆有宿舍可住,同時有免費的三餐膳食,以減少學生就學期間因交通可能產生的種種不便因素。如此在生活的開銷上也大大降低學生的負擔。
本校在科系上目前有佛教學系學、碩、博士班,及人社學群生命教育、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其中社會企業與創新又分為「社區再造組 」、「社會企業組」、「環境與發展組」。相較於其他大學而言,本校的科系選擇性較少,然而從現代因物質、經濟高度發展下而產生的心靈的匱乏,本校建構一個由佛法與世學兼備的多元教學環境,即以佛法為基礎推展出生命教育,進而擴及至社區、社會企業和整體環境為思考的心靈環保教育,期待培養佛學與世學結合之優質人文社會菁英為標的,提昇人的生活品質。除此之外,本校佛教學系之佛學資訊組,為國內目前唯一佛學與資訊結合之專業教育組別,加上本校在佛學知識與資訊化經驗之豐富,期待未來為佛教與社會培養出專業之佛學資訊人才,為宗教開啟與科技資訊的溝通、對話,進而開啟與社會、世界和其他宗教的對話。
為了培育未來社會人才,本校董事會大力支持學校的營運。然而近年因經濟景氣下滑,募款越來越不容易,加上過去一年來疫情的關係,更是使全世界的經濟受創。學校除了撙節經費,解省開支外,亦增加現代各種方便的捐款管道與方式,並且在校發展上做整體且目標性的規畫,透過近程、中程、遠程目標的設立與實行,與時俱進,深化學校本身的優勢,加強不足之處,讓法鼓文理學院永續發展下去。
隨著疫情的發展,比起都市的學校,原本地處偏僻的劣勢反而轉變成為風險較低,較為安全的生活環境。又,隨著遠距教學的實施,原本交通不易可能造成外界資訊接收較困難的情形,透過遠距教學、線上各種課程,距離已經不再是阻隔知識之路。因此對於想淨化心靈,尋找清幽讀書環境的人而言,法鼓文理學院將漸漸成為一個很好的選擇。